科元网
【这些文化名人的光明故事】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光明情缘”——
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7月2日,《光明日报》副刊《朝阳》便刊发了时年46岁的作家、民俗学者钟敬文的文章《我们欢欣鼓舞》。
2001年,已近百岁的民俗学大家钟敬文写下诗作《拟百岁自省一律》,发表在10月24日《光明日报》副刊《文荟》。“历经仄径与危滩,步履蹒跚到百年。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宏思峻想终何补科元网,素食粗衣分自甘。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这是钟敬文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最后一篇作品。
2002年1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了钟敬文先生逝世的消息……这份曾浸润他笔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报纸,此刻以最庄重的方式,默默地与这位慈祥、儒雅的老人道别。
时光倒回1949年5月5日。
“岳州号”客货轮搭载着应邀出席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的代表们,从香港起航。乘客里既有钟敬文,也有光明日报最早的副刊编辑曾巴波。9天旅途中,他们朝夕共处,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畅想着人民文艺的新春天。
《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这是郭沫若在第一次文代会上的总报告题目,也是驱使钟敬文为民间文艺和民俗学鼓与呼的最大动力。而新生的光明日报以传播思想文化为己任,成为他阐发观点、交流学术的重要园地。
民族民间传统一直是钟敬文的研究重心。这位出生于广东海丰的青年人,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便坚定沿着这条学术道路前行,凭着“让民族文化发采扬辉”的信念,一步步将其发展为学科,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
第一次文代会前,钟敬文在北京翠明庄宾馆写下《关心民间文艺的朋友们集合起来》,提出了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建议。这是他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第二篇文章,也是民间文艺在新中国拔节生长的一枚“信号弹”。
1950年3月1日,光明日报创办《民间文艺》周刊。钟敬文与主编彭燕郊是老朋友,也参与到编辑工作中,为创刊号撰写了《关于民间文艺的一些基本认识》。虽然周刊存续时间不长科元网,却为光明日报此后长年关注民间文艺打下了基础。
1954年3月1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专刊创刊,采用社外编委制,钟敬文作为编委多次参加座谈和笔谈。除了承担编务工作,这一时期,他还积极参与光明日报组织的教育问题和学术议题讨论。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呼吁重视师范生培养,对高等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学科改革等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
在钟敬文长达80余年的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中,报刊见证了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学术意见。“钟先生非常注重在报端发表见解。而在诸多报纸中,他尤为重视《光明日报》这一思想高地,发表的文章不仅数量多,而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杨利慧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后,钟敬文重新活跃在《光明日报》,20多年间共发表文章和诗作近30篇。光明日报原《东风》副刊编辑宫苏艺,一直珍藏着钟敬文1990年3月2日写给自己的信——
“苏艺同志:你好。过几天就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现在寄上去年访翠亨村时改写的词《水调歌头》,或于《东风》有用处。”
文末,钟敬文写道:“《东风》近来颇有些生气,祝它能不断成长!”这首《水调歌头·访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后来在副刊上发表。
北师大小红楼二号楼是钟敬文晚年的居所。杨利慧记得:“前去问学聊天的时候,常能见到光明日报社的宫老师。他带着一部相机来,给钟老拍照,捕捉师生交流互动的瞬间。过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报纸上刊出钟老的照片。”对此,宫苏艺回忆,“那时去钟老家做客,一见面,他就鼓励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多写。”
在杨利慧的记忆里,钟敬文常教导弟子们对待文字要精益求精。她和其他弟子经常到小红楼为钟老誊抄稿件,老师清新平实的文风每每让大家心向往之。
“钟先生笔端清澈,绝不故弄玄虚。这深深感染着我们。”杨利慧说,“每次与学生交流,我都会以先生为例,提醒他们写文章不要花拳绣腿,不可用大词唬人,要把想法老老实实告诉读者。”
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里,钟敬文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49篇,涵盖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约七万三千字。而钟敬文故去后,他的弟子们依然延续着与光明日报的情缘——
从春节申遗成功到传统神话的当代重塑,民俗、非遗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每一步,都有民俗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光明日报》著文呼吁。“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更是成为光明日报社参与主办的品牌活动。
“早辑风谣,晚逢更化,盛世优贤诗叟寿;独成绝诣,广育英才,髦年讲学祖师尊。”国学大家启功曾这样评价钟敬文的一生。
半百春秋系光明,笔耕不辍传文心。创刊七十余载,光明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为传统民间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园地;先生播下的学术火种,也在光明日报的耕耘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刘博超)科元网
广盛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