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胜公牛配资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这一重要论断既强调了高质量的劳动创造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性,也为如何激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高质量劳动创造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类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丰富和发展自己,并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劳动方式、劳动效率不同,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资料的组合方式也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驱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生产力还比较低,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而且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中,比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禀赋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实现了经济比较高速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外部环境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就内部环境来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机统一,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
高质量的劳动创造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创新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卡脖子”的现象,为此,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创新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公牛配资,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创新不断涌现,使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以高质量劳动创造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高质量的劳动创造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渠道。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生产函数的改变,体现之一是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即经济增长中无法用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解释的部分,在经济学中也被称为“索洛残差”。同样的生产要素有不同的组合,也会带来不同的生产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高质量劳动创造,才能释放各种要素的潜能,推动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的劳动创造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质量发展要以共享为根本目的,共享本质上就是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高质量的劳动创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突出表现在高质量劳动创造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使工资收入有更快增长,进而在更加富裕上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能增强劳动者的谈判能力,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缩小收入差距。另外,高质量的劳动创造,能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使人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健全高质量劳动创造的促进机制
高质量的劳动创造,涉及诸多因素,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高质量劳动创造的促进机制。
第一,提高高质量劳动创造的能力。高质量的劳动创造是新时代的新要求,需要建立在更高的能力基础之上。这种能力既包括生产能力,也包括配置能力。为此,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市场适应性,提高人才竞争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引导和鼓励广大劳动者干中学、终身学,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第二,扩大高质量劳动创造的机会。劳动者进行高质量的劳动创造,需要有机会,这个机会主要体现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上。因此,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建设就业友好型社会,使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相互促进。当前,特别是要坚持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同时,破除限制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使每个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第三,坚定高质量劳动创造的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的劳动创造要始终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方向。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因此,高质量的劳动创造要更好聚焦科技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环节,高质量劳动创造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研发上,为此要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生产要素配置环节,高质量劳动创造主要体现为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上,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为此要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推动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跨界重组与深度融合。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上,高质量劳动创造主要体现为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要组织引导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攻坚克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第四,增强高质量劳动创造的激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解决好广大劳动者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序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使高质量的劳动创造得到更好的回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以及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人人愿创造、敢创造、能创造的社会局面。加大对高质量劳动创造者的宣传表彰力度,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最大限度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潜能。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公牛配资
广盛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